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的是定增合同,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点击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发行合同,影片代理发行合同中的“代理”是代理吗? ♂
影片代理发行合同中的“代理”是代理吗?
【原创】文|汐溟
剧本委托创作合同不是委托合同,而是承揽合同。影片代理发行合同中也有“代理”字样,合同当事人之间构成代理关系吗?
甲是某部影片的版权方,乙是资深的电影发行公司。甲与乙就某部影片签订《代理发行合同》。第一条约定,甲同意授权乙在本协议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影片的专有院线发行权,以及通过乙与乙认可的第三方合作发行影片的权利(乙有权决定与第三方合作发行)。同时,甲同意授权乙在本协议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影片的院线宣传、推广工作。第二条约定,乙有权引入其他联合发行方、联合营销方,并以自己的名义与上述各方签署相关协议,但均不得影响本合约约定的甲的全部权利、权益。第三条约定,若乙将本合约约定的权利义务转授给第三方,必须提前书面通知甲,且得到甲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执行。此外,合同还对授权地区、影片在授权区域内的首映日、授权发行渠道、授权期限、授权性质等进行了约定。
在这个合同中,确实存在“代理”的表象要素,如合同名称中包含“代理发行”的表述,在合同内容中还包含大量“授权”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合同基础的约定中也有直接的授权性内容,即“甲同意授权乙在本协议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影片的专有院线发行权,以及通过乙与乙认可的第三方合作发行影片的权利”。基于此,第一种观点认为,甲与乙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乙代理甲院线发行影片,是甲的代理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代理发行合同》性质为授权许可合同,甲与乙之间不构成代理关系。甲与乙之间不具备代理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合同中并无约定双方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直接约定,在该合同中,并无甲作出受乙与第三方协议约束、承担该协议约定义务和责任的意思表示。
第三种观点认为,根据法律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故代理行为应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为要件。甲与乙签订的《代理发行合同》,虽使用了“代理”的字样,但从合同内容来看,实际是甲授予乙独家发行权并负责宣传、推广工作,对该合同性质的认定不能仅从名称,而应当以权利义务关系的实质内容进行判断。第三,《代理发行合同》明确约定乙应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签订协议,并不得影响甲的权益。因此,甲与乙之间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本文认为,委托代理分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两种,应分别予以评述。
首先,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此种代理为直接代理。因为甲要求乙以其自己名义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因此,不符合直接代理的基本特征。前述第二和第三种观点主要是围绕直接代理来评述。其次,委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五条)。
本文所讨论的案例中,乙应该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签订合同,但如果成立间接代理关系,应符合的要件是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即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直接代理关系;第二,第三人知道这种关系。可见,间接代理的存在仍然以直接代理为基础,只是允许签约主体的变化。如前所述,在该案中,甲与乙之间不存在直接代理关系,也就缺乏构成间接代理关系的前提。因此,甲与乙之间既不构成直接代理,也不构成间接代理,即双方之间并非代理关系。
本文所讨论的代理发行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属该类合同的常规内容,本文观点对多数代理发行合同均可适用。
定增合同,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 ♂
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
作者:王广巍 张柯炜
#定增新规##定增保底协议
一、概述“定增保底协议”通常是指上市公司向少数特定投资者不公开发行股份时,由上市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向投资人保证其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保证其获取最低收益的承诺。这类保底承诺可以通过现金补偿、股权回购等安排来实现,实践中,又以“差额补足协议”等现金补偿的形式最为常见。
从法律性质上看,定增保底协议虽然时有“保证”之名,但却无保证之实。定增保底协议中有时会出现“承担保证责任”或“作出担保”之类的表述,但不能仅凭文字表述认定合同性质,而需要考察合同中的实际权利义务关系。在仅有股东与投资人两方参与的定增保底中,投资人购买定增股票是股东作出保底承诺的对价,属于相对方的义务,股东的保底承诺则是该合同关系中股东一方的主要义务,该义务并无可以对应的主债务,因而股东的保底承诺不构成保证,性质上属于一类无名合同。当然,在少数情况下,定增保底协议确实可能构成保证或债务加入,典型的例子是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均向投资人作出保底承诺。例如,在上市公司股东作出保底承诺后,上市公司再为其股东的保底义务作出保证,此时有股东的保底义务作为主债务,上市公司的保底承诺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保证担保。
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之争由来已久,司法实践存在着从莫衷一是到主流观点趋向于认为有效的演进过程。在“对赌第一案”海富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就对赌协议确立了“与股东对赌有效,与目标公司对赌无效”的裁判规则;在贵阳工投系列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认定贵阳轮胎公司的股东工投公司向明某作出的保底承诺有效;随着《九民纪要》的出台,对赌协议的裁判规则进一步演进,即便是与目标公司对赌,也不再一概认定为无效[]。此后,无论是否明确将定增保底协议认定为对赌协议,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时常借鉴对赌协议的裁判规则,如无其他无效事由,通常会认定发行对象与上市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签订的定增保底协议有效。
年月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最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其中新增的第二十九条[]从监管层面明确禁止了上市公司股东及实控人向发行对象作出保底承诺,为这类保底协议的效力蒙上了一层阴影。再结合《九民纪要》第条的规定[],不少人认为此后定增保底协议无效的风险大大增加了。
《实施细则》最新修订施行至今已两年有余,在这两年的沉淀下,对于定增保底协议效力的司法认识是否有所改变?本文试从一批最新的司法案例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出观测和解答。
二、近期司法案例裁判观点梳理笔者检索和梳理了《实施细则》修订稿实施(年月日)后作出的与定增保底协议效力相关的一批判决,并将相关裁判观点摘录如下:
案号
(审理法院)
裁判观点摘要
()最高法民终号
(最高人民法院)
尽管年月日修正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了“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不得向发行对象作出保底保收益或变相保底收益承诺,且不得直接或通过利益相关方向发行对象提供财务资助或者补偿”等内容,但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该规定只能适用于实施后发生的法律事实,对此前发生的行为并无溯及力,而在案涉《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二》签订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并未对差额补偿作出禁止性规定,故该规定亦不适用于本案。[]
()最高法民终号
(最高人民法院)
《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并非法律、行政法规,并且,本案亦无证据显示《信用增级协议》约定由上市公司股东对投资者作出补偿承诺,损害了金融安全和证券市场交易秩序,因此,杨某等人以此为由主张《信用增级协议》无效,依据不足。
杨某等人上诉还主张《信用增级协议》因未对外公开披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关于“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四条关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本次发行对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上市公司提供信息,配合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对此,本院认为,即使存在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也不必然导致《信用增级协议》无效。《信用增级协议》约定的是由飞利信公司股东杨某等人对信托公司的投资本金及收益进行差额补足,其人主张该安排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但未提交证据证明。综上,本院对杨某等人关于信托公司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信用增级协议》无效的上诉主张不予支持。
()最高法民终号
(最高人民法院)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属于年月日新增加条款,本案王某向信托公司承诺履行差额补足义务的行为发生在该条款之前,该条款不适用于本案。故关于《差额补足协议》《差额补足协议之补充协议》无效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最高法民申号
(最高人民法院)
协议中并无双方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或者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及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等操纵或者影响、扰乱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约定。此外,双方当事人通过《差额补足协议》最终投资的股票为上市公司东方精工定向增发的股票,而非已经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的股票。该定向增发的股票具有较长的交易锁定期,且锁定期满后上市交易还需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一般不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从而危害金融秩序。案涉《差额补足协议》系合同各方对东方精工股票未来价值做出商业判断后进行的风险以及收益的预先分配,《差额补足协议》中既有对袁某投资风险的保障承诺,也有李某、董某对超过年化%部分的投资收益分得%的约定,该协议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并非含有博彩性质的赌博行为,也不违反证券交易风险自负的原则。该《差额补足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虽然协议约定李某、董某以亿元为限对袁某未能实现的收益或者产生的亏损承担担保责任,但该担保责任系李某、董某一方的主要合同义务,并非合同法或者担保法所规定的具有从属性质的担保责任,李某主张的因不存在主债权债务关系而应认定该担保责任为无效的申请理由不能成立。综上,案涉《差额补足协议》应认定为合法有效,合同当事人均应信守合同义务。
()京民终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本案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既非借款关系,亦非担保关系,而是信托资管计划产品投资于资本市场而形成的信托合同之外的当事人提供第三方差额补足等增信措施的交易模式关系,而且当前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性规定均未禁止此种交易模式中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共同对投资方进行流动性现金补偿。
邹某承诺向信托公司的认购本金及收益提供增信并非针对不特定多数人,仅系信托公司与邹某之间的内部约定,系双方对投资风险及投资收益进行判断与分配的合意,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且差额补足承诺并不损害目标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权益。
()京民终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合作协议》约定德豪投资公司、王某为信托公司的认购本金及收益提供增信措施,是信托公司与德豪投资公司、王某之间的约定,不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增信的主体德豪投资公司、王某是德豪润达公司的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该约定本质上是目标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对投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的判断与分配,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目标公司股东对投资者的差额补足和追加增强信托资金的承诺并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权益,没有明显增加证券市场风险、破坏证券市场稳定性,故德豪投资公司、王某认为《合作协议》违反证券法规禁止保底承诺的规定,上市公司股东单独要求保底承诺违反公司法风险共担的规定,进而主张《合作协议》无效的上诉理由,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本院不予支持。
()京民终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述交易方式是各方当事人自愿对资金融入、退出、补偿等事宜作出的安排,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未明显增加市场风险、破坏市场稳定性,且无证据证明集团对方某的补偿承诺损害了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集团关于案涉《认购协议书》无效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沪民终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控股公司作为信息公司的股东,在信息公司未能实现相应业绩的情况下对唐某进行股份补偿,并不涉及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司作为在中小企业股转系统进行交易的公司,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不适用《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因此,《补充合同》系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未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和维护诚信的角度出发,应认定为有效。
()浙民终号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
本案作出保证利润承诺的主体系铁牛公司,该约定本质上系目标公司控股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对投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的判断与分配,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对投资者的补偿承诺并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也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认定为有效。
()皖民初号
(安徽省池州市(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不仅不属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范畴,且对本案所涉法律行为不具有追溯力,不应予以适用。
承诺及差额补足主体还包括天神娱乐的股东王某、朱某、丁某、彭某,但均非上市公司天神娱乐本身。承诺的履行也仅以该六名自然人的个人财产为限承担责任,并不涉及任何上市公司的财产或者权益。因此,即使最低投资收益承诺及差额补足义务具有保底保收益的内容,也不会损害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债权人利益,亦不会增加证券市场风险、破坏证券市场稳定性。根据《九民会议纪要》的有关内容,对于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订立的“对赌协议”,如无其他无效事由,应认定有效并支持实际履行。因此,王某、朱某、丁某、彭某对颐和公司作出最低投资收益承诺,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从上述案例可知,无论当事人是否明确援引《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笔者检索到的自《实施细则》修订以来的几乎所有关于定增保底协议的判决(包括因篇幅所限未在本文列出的判决),都依然认定目标公司股东或实控人对投资者作出的定增保底承诺有效。稍加归纳总结,虽然个案的具体情形及当事人的主张有所差别,但法院认定定增保底协议有效无外乎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定增保底协议的主体范围:保底义务的承担主体是上市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同时,保底承诺并非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所做;、定增保底协议的性质和目的:定增保底协议不构成借款、担保等性质,也不存在公开劝诱或操纵股价的目的;、当事人意思自治:保底承诺本质是目标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对投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的判断与分配,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对于实施前发生的行为不具有溯及力;《实施细则》(包括其他可能援引的规定)效力层级为部门规章,并不属于会导致合同无效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是否损害公共利益:由股东作出保底承诺,并不损害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也没有明显增加证券市场风险、破坏证券市场稳定性或损害金融安全。不难发现,近两年的裁判案例仍未突破最高院在“海富案”、“贵阳工投案”等案件中确立的裁判思路,《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的生效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对定增保底协议的司法态度。
《九民纪要》规定,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违反此类规章应当认定合同无效。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这一裁判规则的实际运用中,合同无效的理由并不是违反了规章,而是违反了公序良俗,因而需要对规章体现的规范是否构公序良俗进行论证。稍显遗憾的是,在部分案件中,法院直接否定《实施细则》的溯及力,从而回避了对该规范是否构成金融、证券领域的公序良俗而展开更为深入的论述,虽然这一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无可指摘,仍难免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笔者认为,即便适用《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如无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理由,也很难直接以此推翻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根据《九民纪要》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认定规章是否涉及公序良俗时,要在考察规范对象基础上,兼顾监管强度、交易安全保护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慎重考量,并在裁判文书中进行充分说理。从规范对象上看,《实施细则》规范的对象是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这一交易行为本身,这确实属于可能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从监管强度看,违反《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的责任未通过相应罚则明确,可能涉及行政处罚,但应尚不足以构成犯罪,所以总体监管强度较弱;从交易安全保护的角度看,《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规范的是一方的行为,此时需要优先考虑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即应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而不能任由作出保底承诺的一方因不诚信的行为而获利;从社会影响来看,定增保底承诺作出的范围有限,直观上并不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等严重后果,法院在案例中也多如此认定。当然,也有一些案例中的当事人主张定增保底协议扭曲了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例如()最高法民终号),这一观点看似不无道理,但对此或许应结合信息披露义务进行更为复杂的价值考量,而非单纯是定增保底这一行为的问题。
三、定增保底协议效力风险点探讨尽管对于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看似已有较为统一的司法认识,但这一类协议的效力问题并非高枕无忧,某些虽不是植根于定增保底行为本身,但可能会导致定增保底协议无效的因素仍值得我们关注。
(一)保底协议可能因构成操纵市场而无效
在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与沈利祥合同纠纷一审判决中[],法院结合承诺函内容及落款时间(大东南股份公司第一次定向增发限售期届满、第二次定向增发筹划期间),认定承诺函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拉升大东南股份公司的股价、从而能以较高的股价进行第二次定向增发,最终该承诺函因涉及操纵证券市场、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被认定为无效。
因本案是较为少见的认定保底承诺无效的案例之一,故而业内许多对于定增保底协议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该案的评述,但我们应当注意到本案有其特殊情况。其一,该案中涉案股票是从二级市场买入,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定增交易;其二,与该案具有一定关联的()浙商终字第号案件中,法院最终认定大东南集团公司签署的另外一份定增保底协议为有效;其三,该案审理年份较早,近期司法判决中鲜见类似的情况。所以,一方面我们需关注到该案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拔高其典型意义。
(二)定增保底协议如构成保证将受到更严格的审视
在()最高法民终号案中,法院在认定上市公司股东作出的定增保底承诺有效的同时,也认定上市公司作出的定增保底承诺无效。理由是“中南红文化公司在为其控股股东中南重工集团的债务提供关联担保时未经公司股东大会进行决议,违反了法律规定与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芒果传媒公司(投资人)本身系中南红文化公司的股东,其对于本案所涉关联担保应经而未经股东大会进行决议的事实均是明知的,并非属于善意无过失的相对人。”
如前所述,少数情况下定增保底协议可能构成保证或债务加入,此时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还需从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角度进行审视。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必须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依法定程序作出决议。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的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还需要对相关决议进行公告。可见,在上市公司作出的定增保底承诺构成担保的情况下,未经法定决议或进行披露可能构成影响定增保底协议效力的风险点。
(三)上市公司股权代持的无效风险较高
在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的杉浦某某与龚某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中,法院认定《证券法》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有关“发行人必须股权清晰,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且上市需遵守如实披露的义务,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的规则,属于证券市场基本交易规范,关系到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证券市场整体法治秩序和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在实体正义和程序正当两个层面都构成证券市场的公共秩序,进而认定“发行人应当如实披露股份权属情况,禁止发行人的股份存在隐名代持情形,属于证券市场中应当遵守,不得违反的公共秩序”。
该案虽不属于定增保底协议纠纷,但相较于其他案件,该案对于证券市场交易秩序及公共利益的界定有着更加深入的论述,具有借鉴意义。可以预见,如果在定增过程中还涉及上市公司“股权代持”的设计,相关协议被无效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不仅如此,该案中法院认定与信息披露义务相关的规范可构成证券市场领域的公共秩序,这也为定增保底协议本身违反信息披露规则时的无效事由提供了理论支点,不排除今后会出现与()最高法民终号案[]不同的司法认定。
四、总结从近期司法案例体现的裁判观点来看,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仍倾向于认为有效,短期内这种司法实践与监管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或许仍将持续。随着营商投资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今后法院是否会在定增保底协议效力的问题上作出“私法自治”和“公序良俗”之间不同的价值取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无论如何,监管层面对于定增保底行为的明令禁止无可争议,无论司法实践是否支持定增保底协议的效力,商事主体均应当遵守监管要求,合法合规地开展经营,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注]
[]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提字第号判决书。
[]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民终号民事判决书。法院认定“该约定本质上系目标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对投资风险及收益的判断与分配,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并不损害公司及债权人利益,没有明显增加证券市场风险、破坏证券市场稳定性,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九民纪要》”)第条规定:“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在不存在法定无效事由的情况下,目标公司仅以存在股权回购或者金钱补偿约定为由,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投资方主张实际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是否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及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判决是否支持其诉讼请求。”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不得向发行对象作出保底保收益或变相保底保收益承诺,且不得直接或通过利益相关方向发行对象提供财务资助或者补偿。”
[]《九民纪要》第条:“违反规章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该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 此为一审法院观点,二审中股东作出的保底承诺效力未再成为争议焦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 参见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杭商初字第号判决书。
[] 参见《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二款。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九条:“相对人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关于担保事项已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信息,与上市公司订立担保合同,相对人主张担保合同对上市公司发生效力,并由上市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对人未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关于担保事项已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信息,与上市公司订立担保合同,上市公司主张担保合同对其不发生效力,且不承担担保责任或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参见上海金融法院()沪民初号判决书,该案为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十大案例。
[] 该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定增保底协议即使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也并不必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中伦视界”及作者姓名。未经本所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含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点击“下方链接”,可查阅该专业文章官微版。
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
定增合同,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定增合同,定增保底协议效力再探——以近期司法案例为视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