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遭严管的教育机构:推办卡制、签合同、不走对公账户
作者 | 黄燕华
编辑 | 蛋总
出品 | 子弹财经
教育行业的“资金监管”时代正加速到来。
据北京日报月日报道,海淀区教委已联合海淀区金融办依法行政,为校外培训机构和银行牵线,确保学费资金安全。培训机构可将预付学费自动存进监管银行免费开设的学费资金监管账户,校外培训机构申请线下复课时,必配资金“监管人”,“监管人”须立保密协议;预付学费“一课次一消”。
事实上,有关教培机构资金监管的国务院“红头文件”早在三年前就已下发,多地教育部门响应并出台了对应管理办法。然而,教培机构爆雷跑路等恶性事件并未因此得到有效遏制。
细究原因,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小机构普遍没有“课消”概念;二是大部分家长尚不了解资金监管政策,即便有些家长了解政策但仍会“包庇”违规机构;三是教委对机构违规收费情况掌握或许还不太全面,有些时候也拿机构“没辙”。
显而易见的是,对教育部门而言,资金监管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而近期“资金监管”话题屡被提及,一方面源于此前优胜、学霸君等机构的爆雷事件,另一方面则是相关部门出于对更为恶性爆雷事件的担忧。
不过,教育部门收紧对教培机构资金的监管要求,后者显然不会“束手无策”。多位知情人士向「子弹财经」透露,教培机构或推办卡服务,或推合同,或不走对公账户,或隐瞒真实收入,或以“无视”的态度来规避资金监管。
可以预见的是,来势汹汹的“资金管制令”对教培机构的影响不会小。「子弹财经」从业内了解到,资金管制令出来后,教培机构的获客成本将会进一步拉高,家长交的学费也将上涨。
、资金严管的背后熟悉教育行业的人都知道,对教培机构资金的监管,并非教育相关部门“一时兴起”。
早在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到,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
随后,多地教育部门“各显神通”,旨在落实上述政策提及的资金监管要求。
以最近的几个地方政策为例,年月,合肥市教育局发布《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学员预缴费管理办法》;月,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的通知》;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教育厅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那么,多地的资金监管政策出台后,为何仍会发生教培机构爆雷等“丑闻”?
“很多小机构对行业的认知并不够,这些小机构普遍没有‘课消’(每上完一次课就计算一次课的课时)的概念。他们或是夫妻店,或是几个人搞的工作室,认为家长交的学费就是收入,根本没人向他们普及‘课消’这一概念,而且公钱和私钱往往不分。”瓦力工厂创始人李慕向「子弹财经」坦言。
在这种观念和运作模式下,一旦有大量家长退费,小机构们根本没有任何防御和应急的能力。
对此,教育资深从业人士廖青(化名)深以为然。“很多小机构连生存都是问题,穷到一定程度,什么钱都得花。”他说。
此外,大部分家长尚不了解资金监管政策。“尽管,不少教育从业者知道资金监管政策,但很多家长不见得知道。”互联网教育业界资深投资人徐华对「子弹财经」表示。
即便有些家长知道资金监管政策,但他们或图便宜或为了孩子的学业,最终也难免摊上爆雷的机构。
据徐华介绍,在一些了解资金监管政策的家长看来,既然选择了某教培机构,意味着他们信任该机构品牌和教学质量。同时,为了孩子能长期在认可的机构中学习并享受更多购课优惠,家长也愿意向机构支付更长时间的学费。“在双方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家长就不会举报机构。”
当然,之于绝大多数家长,其无论对资金监管政策是否知晓,当遭遇“职业跑路型”公司时,表现出的态度似乎只有“自认倒霉”。
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的杨斌(化名)向「子弹财经」透露,市面上有一些专门做跑路的公司。比如,教培机构因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状态,想转让但未销课时费达万元,此时,专门做跑路的公司只花了十万元甚至元就接下教培机构,对于教培机构的老板来说,不需要承担万元的负债。
而公司在接盘时,会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得一批七八十岁大爷大妈的身份证,并将教培机构的法人变更为后者。紧接着,公司对教培机构的产品进行一轮大促。在收到一大笔预付款后,教培机构便立刻以资金链断裂等理由宣布破产。
家长们之所以难辨别出那些专门跑路的公司,一是由于近年来市面上的“教育广告大战”引发了集体焦虑,让家长一心只想送孩子去辅导班提高分数,难以顾及其他;二是因为家长对教培机构天然有一种信任感。
除了教培机构和家长之外,资金监管政策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人的决策。
徐华认为,大部分资本不会因此放弃加码头部教培机构。因为资金监管政策是为了让资本更规范性操作,而投资人看重的是头部企业未来成长的空间,以及更关注被投企业的真实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并不会对被投企业是否严格执行资金监管政策进行监督甚至干涉。
“因为投资人也知道被投企业并不见得家家都会严格执行这一政策。而且,他们也相信被投企业有能力规避并扛住来自政策和经营等层面的风险。”徐华说。
当然,少数资本可能会因此放弃继续加持甚至退出头部教培机构。“毕竟,有些顶级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要求极为严格。”他补充道。
另需提及的是,绝大多数资本不会因此放弃投资中小教培机构。徐华表示,处于早中期轮次的被投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不规范、法律风险高等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资本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一般不会对被投企业是否按政策执行有更多要求。”
李慕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资金监管政策有利于教培行业的有序发展。虽说预付费模式是一种现金流较好的商业模式,但如果运营不当,教培机构容易陷入现金流断裂的困境。“可能重蹈学霸君等机构覆辙。”
、结语不可否认,“监管宽松”曾让大量资本争相涌入教培行业,并用真金白银助力掌门对、等机构快速成长为在线教育独角兽,在一定程度上,在线教育的创新模式也提高了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
但退费难、虚假宣传及爆雷跑路等行业问题,也曾让家长们一度焦虑甚至陷入“投诉无门”的窘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业监管不断趋严,各教培机构唯有先“合规”再优化自身,才能继续留在赛场拼杀。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协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