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部门单独成立为公司,是好是坏?劳动合同怎么处理?
场景:紧急会议
部门经理:“经董事会一致决议,我们部门将独立出去,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和会计主体。主要工作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还会对外接一些业务。愿意留下的员工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部门员工相互交换着眼神,独立成公司,这是什么操作?
经典案例随处可见的海底捞,就是一个这种管理模式的大集团。在火锅门店的外表下,它的财务部、人事部、信息部都逐渐分离了出去,分别成立了海晟通、微海咨询、海海科技三家公司。
独立出去以后,这三家公司依然承担着原有的部门职能,配合集团的发展战略,但是也开始对外提供服务。
为什么要独立为公司明确成本动因作为公司的独立部门,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业绩考核指标。在全公司整体成本分配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很难准确地判断某一部门在某个环节中的具体成本。
以制造业为例,假设我有三个分厂,负责生产不同的组件。那么这三个分厂难以区分开的共同费用,比如三个分厂之间的叉车运输费、叉车维修费要怎么分配到三个分厂呢?
按产量?运输费用与产量有关,但似乎还需要考虑体积、批次等其他因素。
财务、人事、行政等部门需要为公司整体提供服务,有时候这些部门大大小小的费用支出看着都挺合理,一计算总额却高的吓人,降也降不下来。
怎么办呢?拆。
这些部门一旦独立出去,和总公司之间就变成了提供服务的关系。独立出去的公司就要进行独立财务核算,总公司付出的费用变成了子公司的收入,花出去的钱就是它的成本。一个部门的经营情况到底如何,一看报表便知。
提高管理效率独立出去以后,为了保证公司的盈利状况,管理层自然就会思考如何降低成本。由此一来,更加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增加公司收入独立出去的公司能够更便捷地对外承接业务,如果发展状况良好,子公司也可以单独上市。
对母公司经营情况的考虑有时,某个业务部门的表现情况不如意,会拖累母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是母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利润更为敏感。
为了降低此类信息对股价的波动,有时公司会将业务部门独立出去,成立公司后,再通过股份调整,将其从合并财务报表中摘出。
员工劳动合同变更部门独立出去以后,工作模式和节奏都会有所不同,员工需要重新适应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会增大。
如果能够接受这种调整,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变更协议。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工作年限的累计计算。而工作年限并不是毫无作用,它会影响年假期限等自身权益。
如果员工不愿意进入新的公司,那么因为用人单位的原因,需要给员工提供经济补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