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换壳?
年,华为手机靠着.亿台的销量和.%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中国手机市场老大的位置。
当大家都在庆祝这个里程碑时刻时,年初,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门的负责人王成录却向任正非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华为并不具备与巨大的手机业务规模相匹配的“根基”,华为需要自己的操作系统。
任正非随即拍板决定,一直在筹谋的“操作系统项目”从软件部内部项目,升格为公司项目。
两年之后的年月日,余承东迎来岁生日,这距离美国首次制裁华为已经过去个月。当天,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揭开了鸿蒙系统的面纱。余承东生日蛋糕的照片和鸿蒙的名字,传遍了社交网站。
鸿蒙在华为的高光时刻诞生,在华为陷入危机时走到台前。
但不管是早期的“活在里的系统”,还是之后的“安卓套壳”,公众对鸿蒙有期待,也有质疑。
随着近期鸿蒙系统逐渐推送至普通用户的手机中,关于鸿蒙的争论愈加激烈。
在华为手机业务全球收缩的背景下,鸿蒙即将在蹒跚学步时期,迎来一次巨大危机。
、鸿蒙是什么?秦统一了六国,开始给此前四分五裂的天下制定统一的标准,书同文,车同轨。
鸿蒙则想统一所有家电的系统语言。
用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的话说,使用“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有功能,即可跨设备操控。
鸿蒙在年开始酝酿,到年加速诞生。从设计思路就可以看出来,本不是专门为手机准备的系统。但黑天鹅接踵而至后,备胎转正,临危受命。
无论是期待还是质疑,鸿蒙系统确实已经从里走出来。
、鸿蒙可能成功吗?物联网也需要专门的系统、生态、甚至应用。
谷歌、微软、苹果、小米、阿里都在瞄准这个新赛道,只是切入方式和节奏不同。
谷歌在年末正式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也是基于微内核研发而成,目标是能够运行于包括手机、、物联网设备等所有平台,其与鸿蒙最为类似。
但谷歌已有安卓,存在左右手互搏的复杂利益冲突,很难有华为尽全力投入物联网的决心。
分析师林芝认为:这对别人来说是“业余”,对华为来说是“出路”,决心和投入资源不一样。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鸿蒙所宣扬的“万物互联”也好,“多屏协同”也好,从应用层面其实也可以实现,不一定需要通过系统。比如用带有功能且装有美的自家应用的手机,或者用装有小米自家应用的手机,也可以通过触碰家电,让手机跳出可操作的界面。
这与鸿蒙系统有什么区别?
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搭载鸿蒙的手机拉起的“卡片”(界面),是原子级的,从端侧打通,也就是操作系统的原生功能。而安卓手机连接设备,是在应用层面,通过兼容模式实现。
从效果来看,通过操作系统层面接入,相当于在“主干道”通行,能保证服务的触达率和及时有效性;通过应用层面接入,虽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但相当于从其他路径绕行,触达率和效率会减弱。
如果从具体某一次的连接来看,两种方式区别或许并不明显。
但当一个生态想要做规模化复制的时候,区别就会显现。
比如,一家带屏幕的抽油烟机公司想要和一个摄像头公司打通,让用户在做饭的同时,可以观察婴儿在卧室里的状态。但就这一个功能,两个厂家协调了一年还是没有做出来,因为涉及到两个产品之间的两个应用和两个操作系统,沟通成本很高。如果都用了鸿蒙系统,那将会轻易实现。
当然,这只是一个功能,如果两个厂家在多个功能上寻求合作,或者其中一个厂家更换了操作系统版本,那么规模复制成本还会以更大的幅度提高。
除此之外,操作系统才会有整个硬件的实时状态和数据,而应用是没有的,需要去操作系统上读取数据。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同应用读取到的数据不同。
隐私方面,因为应用的服务器都在云上,所以应用需要去云端绕一圈以读取数据,数据自然就需要上云。但操作系统是基于端侧打通,不需要上云的过程,对于隐私安全的保护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蒙本身的独特性不在于手机单独使用的时候,需要物联网真正普及,厂家开始大范围生产、消费者大范围使用的时候,才能得到体现。
如果说鸿蒙本身的价值,是其存在的意义,那么华为遍布全球的终端设备,就是鸿蒙早期发展的重要载体。
杨海松表示,一个操作系统的基本生存底线是%的市场份额,以此推算,华为今年需要达到亿的终端搭载量,其中亿为华为手机和包括智能手表、平板电脑、智慧屏等华为自有的终端设备,另有亿是生态合作伙伴生产的产品。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手机在近期的市场调研中全球出货量大幅下滑,年第四季度只有万部,已经跌出前五,但华为在全球的累计用户和在国内的出货量依然可观。
年年报显示,华为在全球的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亿。余承东在年月的新品发布会上也曾表示,华为(华为移动终端云服务)的月活用户超过.亿。
比如搭载鸿蒙的手机想用三星的屏幕,就需要三星针对鸿蒙系统内核写一套能够驱动屏幕的程序,其他硬件厂商也是同理。
而鸿蒙共有三个内核,分别为内核、鸿蒙微内核以及内核。
其中内核主管手机的运行任务,也是现有的安卓系统使用的内核。另外的鸿蒙微内核和则属于华为自研,针对的是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运行任务。
由于安卓操作系统早已广泛使用,包括高通、三星在内的各大手机硬件厂商,早已在各自生产的手机硬件产品中,针对安卓系统的内核,做好了驱动,也通过不断迭代完善了体验。
但华为自研的鸿蒙微内核和还处于发展早期,在向各大手机硬件厂商争取更多技术支持的时候,难免遇到阻力,因此暂时需要使用内核。
其次是生态搭建的问题。
三个内核的系统结构,可以帮助鸿蒙在过渡期解决应用兼容问题,同时保留了万物互联的优势特性。很多人用上鸿蒙之后,一时半会感觉不出和其他系统有太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交互本身已经成熟,鸿蒙不需要处处搞新功能,更多的差异,在前述的底层架构和万物互联场景上。
问题在于,操作系统的框架搭建好之后,能否基于万物互联的场景,形成一套新的、丰富的应用生态?这将是鸿蒙能否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
真正让安卓成功的,是基于其系统的丰富应用生态,以及对此产生依赖的庞大用户。其中视频软件、浏览器、谷歌地图、谷歌翻译等带有谷歌商标的( ),是需要谷歌授权才能搭载的。
对于现阶段的鸿蒙来说,“杀手级应用”显然还未诞生。
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表示,现阶段鸿蒙的杀手级应用不是一个清晰的、具体的某几个的载体,杀手级应用是用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候推给你最合适的体验和服务。
这两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在那之前,应用层面和硬件厂商对内核的支持层面,都离不开安卓生态、离不开那颗内核。
但以此判断鸿蒙是“安卓套壳”,也是不公平的。重要的是,一定的时间之后,鸿蒙能否打开自己的局面。
、连锁反应长期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芯片问题导致华为手机业务的困境,才是鸿蒙短期内更严峻的问题。
华为现有的终端产品数量,是其推出鸿蒙的一大优势。但华为手机未来的出货量,也直接关系到鸿蒙能否持续拥有核心载体。
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首次跌出前五,在国内也从第一掉到第三。
王成录之前在公开活动表示,年要在亿台华为手机上搭载鸿蒙,但在现实的销售情况面前,华为方面的预期已向下调整。
虽然鸿蒙是基于“万物互联”打造的操作系统,但一段时间内,物联网还是需要以手机终端设备作为核心。
至于华为与其他品牌厂商的合作的泛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华为手机在市场上的保有量。
没有手机单纯推系统,相当于没有了大脑。
以美的为例,鸿蒙系统目前只是其智能家居产品的入口之一,而非唯一。
美的还会与小米、等其他手机厂商合作,开放基于应用层面的入口。而美的自有的应用“美的美居”,依然是官方宣传的功能更丰富、体验更好的使用入口。
据市界了解,基于目前华为各类终端设备的保有量,以及市场对鸿蒙系统抱有较大的期待,美的为了搭载鸿蒙系统,专门在生产线上加设工位、投入自动化设备,甚至降低产线流速。
但从美的方面考量,目前的各种投入还是基于对鸿蒙系统未来发展比较积极的预判,进行的一个提前布局,毕竟家电产品的换机周期比手机要长,对于物联网的布局也要更早开始。
但若华为手机保不住接下来的销量,鸿蒙系统的核心载体就会急剧减少,和其他品牌厂商合作的谈判筹码也将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即将在月大规模升级的鸿蒙,成为华为手机留住用户的一种方式。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的期待是,“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换句话说,如果鸿蒙初期上线的体验不够理想,也可能加速现有华为手机用户的流失。某种程度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华为的手机业务和鸿蒙操作系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绑定关系。
眼下,手机芯片问题迫在眉睫,却也是华为争取硬件厂商支持兼容鸿蒙系统的一个良好契机。
根据现有消息,高通可能会成为华为手机接下来的芯片供应商,那么支持鸿蒙自研内核,可能也会成为谈判的筹码之一。
此外,其他手机厂商短期内虽然不太可能搭载鸿蒙系统,但如果愿意配合,将鸿蒙这一套框架集成到他们的手机中,或者在华为的安装包中集成相关协议的情况下,不设置使用障碍,那么用户也可以在非华为的手机上实现和鸿蒙家电交互的效果。
但不管是哪种解决方案,各家都有数不尽的利益权衡。
华为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这一两年如果鸿蒙没有起色,那么下一个十年的历史机遇,可能还是在别人手里。
时代称王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和苹果二分天下,物联网时代谁是最终赢家,还未可知。
但无论鸿蒙能否最终实现一统物联网系统的构想。在国产操作系统几近空白的情况下,鸿蒙的诞生和可用,本身已是抵御危机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丨林夏淅,编辑丨李曙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